1月17日,记者到渑池县天池镇下马筵村采访,村口一座古色古韵的独孔石拱桥引起记者注意。经村民介绍得知,桥名为继志桥,当地老百姓也称其知府桥、下马筵桥,建造于清朝乾隆年间(公元1779年)。自建成之日起,继志桥就名声籍甚,不但在《渑池县志》上有记载,它的来历至今在当地仍家喻户晓。
“继志桥由相邻的石泉村人席椿建造,他幼时在下马筵村的私塾就读,每日往返要从河滩经过,常见一些老弱妇孺失足落水,心里不安。后来席椿考取进士,由玉山县知县升任浙江绍兴知府,便捐资修建了这座桥,还在桥东侧建了碑亭,撰文作记。这个故事是村中老人们口口相传的。”下马筵村一位艾姓村民告诉记者。
据资料记载,该桥系单拱石桥,桥墩、桥拱、桥面及栏板全部用青石筑就,桥长20多米、宽5米、高7米。桥面两侧各立11根石柱,中间镶有青石栏板,石柱及栏板上均有精美的花卉枝叶图案雕刻,石柱顶端有木瓜、寿桃、石榴、狮子等雕塑,具有明显的江南桥梁艺术风格……
“这座桥已经有230多年了,现在还非常坚固。桥上原有的石狮子等雕塑在‘破四旧’时被人严重毁坏,原来的碑亭也不存在了,石碑断为两截,被丢弃在下马筵村井台边,现在桥头竖立的石碑是后人复制的。”一位老人惋惜地说:“近年来河流下游修建水库,淤泥将河床抬升了许多,桥身看起来已经没有原来那么高大了。”
记者将复制的《继志桥记》石碑碑文拍照,并请中国唐史学会会员、河南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姚学谋研读。姚学谋翻译整理后的《继志桥记》大意如下:乾隆22年(公元1757),席椿在玉山县做县官,席椿的父亲看到儿子功成名就,非常高兴,就对亲朋好友们说,如果儿子将来能做知府,一定让他独自承建下马筵桥。乾隆36年(公元1771年),席椿升职绍兴知府,又过了3年,他接到儿孙们寄来的家信说:“乡亲们常常提起祖父过去说过要您独自修桥的话,不知道您到底能不能胜任此事?”席椿看了书信决定修桥,他拿出了俸银2000多两。乾隆41年(公历1777年)工匠聚集开始造桥,两年后完工。席椿在《继志桥记》最后写道:“我造的桥虽然不敢和古代扬州的二十四桥和婺源的彩虹桥相媲美,但变沟壑为坦途,对过往行人来说也算是补办了一件小小的善事,因为追溯造桥的由来,所以将此桥命名为继志桥。”
“新修石碑上的落款日期乾隆11年有误,应该是乾隆43年。”姚学谋指出:“修桥铺路历来都是人们做善事的一种方式,这座桥不但体现了古人回报家乡的美德,更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爱亲的文化传统。继志桥年代久远,装饰精美,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,我们应该保护好这座古桥,让这段历史佳话世代流传。”
一位村民骑摩托车从继志桥上经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