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县(市)区人大 >灵宝
灵宝┃苏村乡:人大代表扎根产业链 田间地头解民忧促振兴
发布日期:2025-08-05 信息来源:三门峡人大网

       在灵宝市苏村乡的蔬菜大棚、育苗工厂和中药材基地里,活跃着一群特殊的 “服务员”——来自当地特色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代表们。他们将履职现场搬到产业链一线,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实干破解难题,让 “代表在产业链上履职,服务在田间地头落地” 的理念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

 阴书卷

智能育苗棚里的 “就业经”

 

       走进苏村乡宝地高山育苗工厂,智能化温室大棚内暖意融融,1000多万株西红柿苗在标准化育苗架上舒展枝叶。河南省人大代表、基地负责人樊秋红正忙着查看幼苗生长情况,身后的智能控温系统和自动喷淋设备不停运转。

       “过去是选民上门找代表,现在咱主动沉下去找问题。” 樊秋红说。她依托育苗基地搭建履职平台,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开设 “田间课堂”,手把手教农户育苗技术。针对当地闲置劳动力较多的情况,她的育苗工厂常年提供 70 余个就业岗位,仅育苗季就带动群众务工增收 45 万余元,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实现 “顾家、挣钱” 两不误。

 

蔬菜大棚连起 “产销桥”

 

       在苏村乡福地村高山蔬菜基地,一座座大棚依山而建,灵宝市人大代表、郭家岭村党支部书记卫中孝正和菜农们在田间忙碌。“以前菜好也怕巷子深,现在有了合作社和交易市场,咱的菜能卖出好价钱!” 菜农李大叔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。

       面对村民 “卖菜难、收益低” 的诉求,卫中孝牵头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,打造 “云端蔬菜” 品牌。为打通产销对接 “最后一公里”,他积极反映、多方协调争取建成了农产品交易市场,让田间地头的新鲜蔬菜直供市场。合作社刚起步时,部分村民对入股心存疑虑,他挨家挨户算经济账、讲发展前景;发现菜农运输不便,他立刻协调车辆免费帮运。两年间,当地村民收入普遍增长近两倍,人均年收入超万元,昔日的 “愁销路” 变成了如今的 “稳增收”。

 

中药材地里的 “振兴路”

 

       苏村乡中药材种植基地内,三门峡市人大代表阴书卷正带领技术专家给药农示范种植技巧。“阴代表不仅教咱技术,还帮咱找销路,今年的药材准能卖个好价钱!” 药农们围着他,脸上满是笑容。

       阴书卷深知技术和市场对产业的重要性。他定期联合职能部门开展政策解读、技术培训,还奔走于企业、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,为药农引进中药材新品种、推广种植新技艺。今年,当地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 1000 亩,产业链从种植延伸到加工、销售,让 “绿叶子” 变成了 “钱袋子”,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。

       如今,依托特色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,樊秋红、卫中孝、阴书卷等代表已成为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 “领头雁”。接下来,苏村乡人大主席团将进一步深化联络站建设,通过 “产业链主题接待日”“代表助农月”“田间问计议事会” 等特色活动,让代表与产业主体的互动更频繁、服务更精准,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持续的人大动能。(文/图 姚东民 杭鹰)


作者:刘雨啸 【返回顶部】 【打印本页